经常有各种品牌,一说到自己的品牌理念的时候都说,“我们倡导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”。“生活方式”这个词几乎已经被用烂了,那品牌所倡导的生活方式到底是什么呢?经常令人一头雾水。所谓的生活方式到底是什么呢?我们会看到一系列的标签,比如“极简主义生活方式”、“轻奢主义生活方式”、“成年人的生活方式”、“90后的生活方式”、“佛系生活方式”等
生活方式是在20世纪初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尔弗雷德·阿德勒在提出,阿德勒、佛洛伊德及荣格是心理学三巨头,同时他和佛洛伊德是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的核心人物,与佛洛伊德的学说构建在性本能及潜意识之上不同,阿德勒的学说构建在社会动机及意识思考之上。
阿德勒的学说在继承和发扬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念基础上,以“自卑感”与“创造性自我”为中心,并强调“社会意识”,主要概念是创造性自我、生活风格、假想的目的论、追求优越、自卑感、补偿和社会兴趣。
近几年生活方式品牌们开始大行其道。无论品牌们宣扬怎样的生活方式,最终目的仍是希望利用“生活方式营销”这种方式来俘获消费者的心。
前不久,聚划算将上海“特色城市景观”——老弄堂里的外置晾衣架利用起来。从打折,到对折的床单,再将打折文案印上床单、挂上巷道,脑洞十足“床单艺术展”,真正将营销做到家门口。
小米13 ultra上市之际,于深圳南头古城,拍下普通人“生活的一万种朝向”,并在各家阳台办了一场阳台摄影展。
在重庆,小米摄影展的场景想象力,进一步放大。普通日子里值得记录的瞬间被刻入镜头,再嵌入下浩里老街的墙上、檐下,草坪上,石桥洞里,拐角处的砖缝中……
两场「非典型影展」,展出的不仅是影像,还是主打街拍的新品,在摄影光学上的优势,以及透过人文影像显露的小米“慢下来,与生活合拍”的调性。
快手小店办了一场“听蔬菜说句实在话”的“实在文学展”,在菜市场沟通自己的朴实特质;
老板电器以“春菜”为切入点,用“菜市场文学”话品牌春日烹饪哲学……
显然,相对于卖些什么,品牌在菜市场活动,多的还是想借场景、做内容,在柴米油盐的生活气息里,给自己加点好感。
小红书urbancore 运动市集在上海落地,将户外山野、运动机能搬进城市中心,也在社交、互动中,强化社区的运动心智。
曾带火菜市场的prada,最近在上海荣宅邀请“追求高品质并推动可持续生活方式”的店家入驻,办了一场“奢侈版”市集。
在这处一直以来承办品牌文化活动的场所,引入咖啡、蔬果、鲜花,做些更接地气的生活方式输出,市集也成为这个奢侈品牌下探青年市场的切口。
借日常的事、平常的人,放大内容生命力
生活处处有精彩。面向广阔的生活,是内容发声场,也是品牌社交场。
但除了提供场景价值,从内容出发,凡是能掀起共鸣的内容,都会与生活有某种程度的对照。而站在叙事的角度去看,很明显,当下的品牌表达,也更生活化了。
这关系到当下大众心理的变动,亦关乎大环境下品牌策略方向的转移。
消费心理上,“回到正常生活后,大众开始向内探索自我,向外探索世界,关注重点也转移到了可触摸的未来,可感知的日常和重新回归的自我。”
重新审视生活、享受日常,成为疫情后人们治愈内心、找回自愈力的良方。有“生活感”品牌沟通,自然是为了增加与人们情感的交流,价值的绑定。
品牌层面,内容的生活偏向,其实是深处品牌思维的外露。当技术层面差异性缩小,当电商平台难以单靠促销撬动疲软的消费欲求,当用户成了内容平台的核心竞争力,情绪、情感、自我归属等感性价值变得愈发重要。而这些,都能在生活的广角里,确切寻到。
再者,贴近生活,也更好贩卖生活方式。上文提到的品牌,他们的slogan都与生活有关:小红“标记你的生活”、天猫“理想生活上天猫”、“聚划算,每一天都值得”……每个品牌都想成为大众生活里不可替代的存在。围着用户生活转,也让人们对品牌所言的某种生活方式更有代入感。
品牌营销需要生活感,但想让品牌内容有可代入的生活感,并非易事。
其一、在地。让营销在地,细化深耕小众市场,有针对性地渗透小圈层,在特定的场景里与特定的人做一些现实的交互,品牌的生活化沟通会有更好的结果。
其二、在场。投入生活,是为靠近人群。只有真正走进生活,观察每个人是如何生活的,每个家庭是怎么过日子的,再借由洞察打入日常——站在用户的同温层,内容才足够真,沟通才足够实,品牌才能时刻在场。
已帮助近1000家企业实现品牌梦想
90年代,鹰隼试翼……
开创中国品牌全案整合策划先河
新世纪,披荆斩棘……
奠定国内品牌整合策划行业标准
深圳要点品牌设计有限公司,是由中国营销专家、上市公司首席营销策划——陈旭东先生创立,由国际平面设计联合会(icograoa)会员、世界华人艺术家协会会员、世界华人百杰设计师——陈小明担任视觉创意总监。